比亚迪发力“中国芯”,与特斯拉谁能笑到最后
还记得2020年底开始的那场席卷整个汽车行业的“芯片荒”吗,当时,大众、丰田、本田、现代、沃尔沃等各大汽车厂商,都因受困于芯片而调低产能,而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,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,很多车型产量跟不上,要等上好几个月,而且汽车价格也一度上涨,闹得人心惶惶。毕竟,我国的车规级芯片高度依赖进口,国产化率较低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19年,我国车用芯片自主研发率仅有10%。
此次汽车行业的“芯片荒”,主要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供应链受到影响,缺的主要是应用于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模块中的8位微控制器。这个芯片虽然并不应用于军事领域,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对中国设置限制,并且随着后来供应链的恢复,芯片荒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。但是,这次事件也再次给我们国家的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,如果一旦西方发达国家,在汽车芯片领域对我国实施限制,那么将对我国的汽车产业造成“卡脖子”效应。
目前,汽车领域微控制器主要生产商都是外国企业,比如恩智浦、英飞凌等,而国内30家微控制器厂商,仅有3家从事汽车电子领域,分别是上海芯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,合肥杰发科技有限公司,安徽赛腾微电子公司。因此,制造中国自主芯片不仅仅是华为、中兴、中芯国际的责任,也是每个有责任心、有爱国情怀的民族企业的责任。为此,比亚迪于2020年12月底正式官宣,拟将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进行融资,融到的资金用于车规级半导体的技术研发和攻关,并以此为基础,从而推动工业、消费等领域的国产半导体加快发展。
比亚迪的底气来自于哪?
车规级芯片的资金投入较大,少则几千万元,多则上亿元。不仅如此,它的设计门槛也比较高,远不是一般的消费电子类芯片可比的,无论是其研发周期还是认证周期也都比较长,供货周期一般在5 年以上。而且要确保这个芯片用到汽车上,在长达15—20年的使用周期中做到零失效,才是一个成功的车规级芯片。
正是因为车规级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有这么多的难度,才令众多的公司望而却步,国内做得很少,能进入验证的更是微乎其微,更不要说供应链了,而外资车规级芯片具有先发优势,国产芯片要想替代外资芯片,难度不小。不过,比亚迪这次却迎难而上,底气则来自于其实力、基础和对王传福的企业家情怀。
首先,比亚迪有这个研发车规级芯片的资金实力。
比亚迪创建于1995年的2月,最初只有20多人,至今也不过成立了20多年的时间,但是比亚迪却赶上了好时机与好政策,其发展阶段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,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,同时,国家从2010 年开始,对新能源车进行大力的扶持和补贴。借着这股东风,现如今,比亚迪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第二大移动能源供应商,主要从事包含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、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、手机部件及组装等业务。其中,新能源车是比亚迪最主要的一块业务,也是全世界在这方面唯一能与特斯拉一较高下的车企,其营业额和总市值均超过了千亿元,在我国上市公司500强中排名第98位。
而且,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概念越发地深入人心,比亚迪的风头更是越来越盛。在刚刚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报告中表示,比亚迪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65.71%,达到1506.07亿元;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06.35%,达到35.95亿元,创造了比亚迪2010年以来最好的半年业绩。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势头强劲,同比实现迅猛增长,推动盈利大幅改善。今年1月到8月,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7万台,全年突破100万台已是板上钉钉。
正是由于比亚迪这几年的飞速发展,使其具备了自主研发车规级微控制器的实力。
其次,比亚迪有生产车规级芯片的技术基础。
比亚迪这个企业,在成立之初就是靠做电池起家的。得益于过去20多年来在电池领域的积累,比亚迪有着相当的优势基础。而且,在整车厂方面,比亚迪半导体是一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,它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所有车企里面,第一家涉足车规级微控制器领域的厂家。其实,比亚迪很早就进入了半导体领域,而且,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。2007年,比亚迪半导体就首次涉足微控制器领域,工业级、车规级微控制器均有涉及,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车规级8位微控制器、32位微控制器的生产能力,2020年的时候,产量已经超过了500万颗,除了自用外,还实现了部分外销。
此外,比亚迪的研发支出增长迅猛。2022年上半年,比亚迪的研发支出同比增长46.63%,累计超过64.70亿元,累计申请的专利达3.7万项、授权专利2.5万项。这次汽车行业的“芯片荒”,让比亚迪痛下决心,要在车规级微控制器方面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,扩大产能,最好能实现在这个领域的自给自足,从而确保我国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安全。
再次,就是比亚迪及其创始人王传福的企业家情怀。
作为比亚迪的创始人和前董事长,王传福的骨子里面,流淌着典型的中国企业家精神。这个精神的核心要义,首要的一点就是爱国,第二点就是技术创新。
王传福,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,他13岁那年,父亲就因病去世,15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。可想而知,王传福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。但他学习非常刻苦,学习成绩也很好。1990年,王传福取得硕士学位后,留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,两年后,年仅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。1993年,王传福走马上任比格电池总经理一职,自此与我国的电池产业和电池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凭借着他的专业水准和敏锐的观察力,他发现,充电电池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。但是在当时,我国的高端电池基本上都被日本企业所垄断,于是,王传福就想改变这种局面。
两年后的1995年,王传福与自己的表哥一起创立了比亚迪,经过不断地对电池技术的攻关和创新,比亚迪成为了一家一流电池生产企业,并逐渐取代了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。到1997年,比亚迪的销售额就已经有1个亿了。此后,王传福又成立了比亚迪锂电池公司,开始进军电池产业的核心领域——镍氢电池和锂电池,并取得了成功。目前,比亚迪的镍镉电池、锂离子电池产量占到全球15%的市场份额。
2003年,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制造领域,也是采取先模仿、后自主创新的模式,没过几年,就取得了成功,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。2009年,做实业的王传福,超过房地产商,登上了当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首位。
从王传福小时候的经历和后面的创业历程,我们可以看出:王传福有着深深的爱国情怀。无论是从小的艰苦岁月,还是后来与日本电池企业的竞争,都让他对民族品牌有着自己的坚守与执着。网上有报道称,比亚迪突破高端芯片生产工艺后,曾有西方巨头出巨资要购买,但被王传福回绝。在他看来,中国的技术,首先要给中国企业用。为此,他不止一次的向中国的消费者公开呼吁,多试开中国的品牌汽车。
此外,我们也看到了王传福身上的创新精神。他在谈到比亚迪的定位时曾说过,“我们不是要做拼装,而是要做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企业。”为此,比亚迪一次次的攻克技术难关,在传统汽车制造业中,将利用性创新发挥到了极致,如今,已经手握电池、手机零部件和汽车三件法宝,傲视群雄。他认为,仅从技术层面来看,中国汽车其实已经超越了国外的汽车,只是国内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过来。因此,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,我们是不输国外的。
比亚迪vs特斯拉,谁能笑到最后?
比亚迪和特斯拉,这两家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新能源车企,谁的未来前景更好呢?他们本来一直是你追我赶的态势,但从销量上来看,差别不是很大,各有胜负,属于同一个级别的。在2016年以前,特斯拉的销量领先于比亚迪;2016年到2019年,比亚迪销量领先于特斯拉;而2020 年和2021年,特斯拉又实现了反超。从今年的情况来看,比亚迪的目标是120万辆,特斯拉则是150万辆,但截至到8月份,比亚迪已经完成了97万,完成率81%。双方在销量上是不相上下、你追我赶的。
既然销量上差不多,那么未来的潜力方面,我们都知道,电动车最大的技术难点就在于电池,谁的电池供应充足,谁就有可能获胜。因此,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竞争,关键在于电池的产能上。正如前面提到的,比亚迪拥有大量的技术专利,其申请的专利和授权的专利合计达到了6.2万项。其中,刀片电池、八合一电驱系统,在国际上都是很有竞争力的。
如今,比亚迪又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发力,并取得了技术突破。在解决了芯片供给的后顾之忧以后,下一步在芯片和电池的量产方面,凭借着中国制造的强大优势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比亚迪车规级芯片不仅会实现产能自主,而且有可能大量外销国际市场。那么到时候被“卡脖子”的也许就不是中国车企,而是外国车企了,比亚迪的电池将会形成独当一面的格局。
而反观特斯拉,虽然马斯克这个人非常的聪明和厉害,又是全球首富,其创造的星链卫星更是了不起,但是单就新能源车方面,马斯克则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。特斯拉的很多非常厉害的技术创新,多是集中在自动驾驶领域,而且特斯拉近年来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搞自动驾驶上面。虽然这方面的创新很重要,但失败的概率也很大,其自动驾驶技术就没少被消费者吐槽。而在电池生产方面,特斯拉则有很多技术都要依赖于别人,比如,我们的宁德时代,就在为特斯拉供应电池。而且,还是很严重地依赖宁德时代的电池,是宁德时代的第一大客户。在宁德时代160 亿元利润中,特斯拉占到了130亿美元。
不仅如此,特斯拉的产能也严重依赖中国,因为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始终面临着成本的严重制约,成本过高,产能就无法跟上。
由此我们似乎不难看出,如果比亚迪的电池产能上去之后,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;而特斯拉目前的重点不在电池生产方面,或者说甚至不在绿色能源方面,而是在自动驾驶。虽然特斯拉也许会在 未来自动驾驶领域 抢占先机、傲视群雄,但毕竟自动驾驶技术目前还不是很成熟,可以让特斯拉先去拼一拼。单就新能源车领域,至少我认为,比亚迪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特斯拉还是有很大概率的。到时候,不仅仅是产量上超过特斯拉,在车规级芯片领域,我们也可能具备了反过来给国外车企“卡脖子”的实力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本文来源于网络资料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鸣谢!
往期回顾:
腾势赵长江:9月底腾势D9开启交付,12月交付量将突破1万辆
续航1267公里,搭载比亚迪DM-i超混,创维HT-i正式上市
比亚迪海鸥内饰大曝光,风格与海豚极其相似,可旋转悬浮Pad~